各教学单位: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要求,结合我校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和学分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学校现启动2019级本科生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通过此项工作,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明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就制订2019级本科生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制定原则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密围绕学校建设“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在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改革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通识教育、专业培养、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具有中财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精英人才。
本培养方案的制定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围绕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成果要求的达成,重视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合理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资源配置和教学活动安排,充分体现学习内容的系统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学习成果的多样性与创造性,体现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置具有一定挑战度的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开展大类培养:以大类招生培养改革为基础,课程设置趋向基础性和广博性。各大类所涉及学院须把握大类学科之间课程体系的相似性与共通性,共同制定本大类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特别是在大类培养阶段,进一步强化通识教育理念、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可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基本素质、知识和能力。
(四)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深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凝练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降低必修课程比例,扩大选修课程比例,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发展平台,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构建以自主性选择、个性化发展为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发展。
(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各学院发挥办学优势,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推进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通过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在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六)坚持课程优化:课程设置要与大类招生有序对接,通过开设新生导论课、新生研讨课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理顺课程逻辑,精炼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深度和厚度,明确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构建科学、多元、开放、系统的课程体系。
二、制订标准和主要内容
(一)突出目标导向,精准描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进行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
各学院应从目标导向的角度,全面审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综合衡量学生学习成效,对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做出精准的定位,并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明确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1.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当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是对学生毕业后可预期能达到的职业状态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
2.细化“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当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是对学生毕业时应当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描述,并适合在培养过程中分解落实。毕业要求应当明确、公开、可衡量,各专业应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梳理、确定毕业要求,进行分项描述,并在培养过程中逐项落实。
3.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梳理每门课程在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其如何支持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在此基础上,制定“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支撑矩阵和“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匹配矩阵(见附件1)
(二)全面改革课程体系,实行开放办学,鼓励学生多元发展
1.课程框架
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结构及参考学分详见下表:
表1 课程设置基本结构
培养环节 |
课程类别 |
课程模块 |
参考学分 |
通识通修≈50-60学分 |
通识教育课程 |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和新生导论课等 |
11-12 |
公共通修课程 |
思想政治和军事理论课 |
17 |
大学外语 |
8-12 |
数学 |
4-17 |
计算机 |
2-X |
体育 |
4 |
学科专业≈45学分 |
基础核心课程 |
学科基础课 |
学院自定(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15门) |
专业核心课 |
个性发展≈35学分 |
开放选修课程 |
专业进阶课程 |
15 |
专业选修课程、学程项目课程、全校选修课程 |
20 |
实践环节 |
劳动与安全教育 |
1 |
创新创业实践 |
2 |
毕业实习 |
2 |
毕业论文(设计) |
4 |
合计 |
140-150 |
说明: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仅供参考,各专业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课程。
2.课程说明
(1)通识教育课程
本部分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新生导论课。通识教育选修课按照我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总体规划,通过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文化、宽视野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注重个体感悟与躬身实践,达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人文素养与艺术情趣、生命伦理与健康心智、科学精神与思辨能力等的目的。
新生导论课主要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由各教学单位进行课程设计,其目的主要是通过介绍专业属性、内涵、发展方向及应用领域等内容,以及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要求等,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专业认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公共通修课程
本部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大学外语、数学、计算机、体育等全校学生共同修习的公共必修课程,由开课学院提供多元化分层课程清单,需求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选择相应层次课程,具体说明详见附件2。
(3)基础核心课程
本部分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部分。学科基础课是指同一学科门类所有学生必修的大类平台课程,旨在夯实学生专业发展基础,强化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维的学习与训练,要求各大类所涉及学院共同制定。
专业核心课程代表了各专业最核心的知识结构与脉络,是支撑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由专业所属学院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凝练。
(4)开放选修课程
本部分包括专业进阶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学程项目课程和全校选修课程。专业进阶课程是由本专业开设的,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深化专业深度、满足专业兴趣,强化专业素养。本科生荣誉项目可结合专业进阶课程进行设计。
专业选修课程是经过设计的一组外学院、外专业开设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
学程项目课程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系统构建多学科背景的知识体系,由各学院在对本单位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明确主题的一组课程,有需要的也可结合学程主题开设新课程。学程项目的具体说明详见附件3。
全校选修课程不需要学院设计课程清单,而是将实际开出的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不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新生导论课),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进行自主选课,修满学分要求即可。学生可以通过选修暑期小学期的课程等多种方式完成此部分学分要求。
3.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的计算单位为学时和学分。学时的最小单位为1,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学时与学分的关系为:普通课程每16学时(不含复习考试)计1学分;体育课每32学时计1学分;实践环节每周(或40学时)计1学分。
课程设置上做好大类培养和专业培养的有机衔接,本科与研究生的有机衔接。工科专业课程设置和学分比例应当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含补充标准)要求,其他专业课程设置和学分比例等可以参考专业评估或认证标准。
毕业总学分要求一般控制在140-150学分以内,各学期学分分布应大致均衡,一般为26左右。除通识教育课程和公共通修课程外,其他课程必修学分比例一般不超过50%。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比例一般不少于15%,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少于25%。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主要是通过卓越专业、卓越复合两大发展路径实现的。具体而言,卓越专业路径主要是为选择继续沿专业道路发展的学生提供,目的是培养专业学术人才;卓越复合路径主要为希望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学生提供,目的是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选择任一路径均需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中各课程模块规定的学分要求。学生毕业时达到某一学程项目要求的,可向学校提出申请,由学校发予学程证书。
本科学习期间,学生应在夏季小学期教学活动中完成至少5学分的修读要求。
(三)强化质量要求
参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结合其中的定性要求与量化指标优化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各学院应至少选择一个国际一流大学相同或相近专业作为比对标杆,结合专业评估(或专业认证)标准、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反馈等,深入研究培养体系的特点和课程设置的要求,使培养方案更加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
(四)时间分配
一学年一般安排40周(含复习考试周),秋季学期、春季学期一般为18周,其中教学周16周,复习考试周2周;夏季小学期为4周。
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安排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3周,教学周14周,复习考试周1周。
夏季小学期为正规学期,应当安排3-5学分的教学活动,一般不安排理论必修课,教学安排重点为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学术研究活动、国内外研修等。
三、配套机制
1.人才培养分流机制。学生通过大类招生进入学校之后,将接受1年左右的大类培养,然后通过专业分流机制进入不同专业学习,之后可以选择卓越人才、复合人才不同的发展路径。
2.弹性学制。本科基本学习年限为四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度,最长一般不超过六年,具体要求以《9159金沙申请大厅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的相关说明为准。
四、修订程序与工作要求
1.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严格落实各项要求。学院教学委员会要对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论证、审议,确保重要教学内容不疏漏、不重复。
2.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与通识课程建设在学校层面上设计,专业课程、实习实践与创新创业课程由各学院、专业自主设置。专业课程的课程名程、内容设计、责任教授、学分确定等将由各学院和专业负责。
3.9159金沙申请大厅要做好服务、加强指导、开展评估。9159金沙申请大厅将各学院培养方案汇总后提交教学委员会进行审核。学校将对培养方案进行检查,将实施情况及结果纳入对各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
4.同步修订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的和授课安排的教学文件,是教学实施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课程教学大纲是保证教学内容不缺漏、不重复的重要教学文件,要将制定培养方案与修订教学大纲同步进行。
五、进度安排和时间节点
1.2019年1月16日:各学院提交《2019级本科生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人员和计划安排》(附件4);
2.2019年2月25日:各学院提交本院的《“XX”学程项目实施方案》(附件3);
3.2019年3月1日:9159金沙申请大厅公布全校汇总、审定的《“XX”学程项目实施方案》;
2.2019年3月20日:各学院提交《2019级本科生学分制培养方案》(附件5)和《2019级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附件6);
3.2019年4月:9159金沙申请大厅组织教学院长召开培养方案定稿沟通协调会,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4.2019年6月:按学校要求提交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六、其他事项
请各教学单位高度重视本次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并严格按照时间进度要求提交相应材料。其他未尽事宜请与9159金沙申请大厅教学计划科联系。
联系人:任丽蓉 兰雅慧
联系电话:62288057
邮箱:jwctupei109@163.com
特此通知。
附件1: XX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支撑矩阵
附件2:公共通修课程清单及选课说明
附件3:学程项目设计说明及课程方案模板
附件4:2019级本科生学分制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人员表
附件5:XX专业培养方案(文字部分模板)
附件6:XX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模板)
9159金沙申请大厅
2019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