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编著的《新文科建设年度发展报告(2022)》出版发行。我校财政税务学院“一核·四翼·六维驱动培养中国特色财税精英人才”入选《年度报告2022》“典型案例”。
近年来,财政税务学院马海涛教授团队紧紧围绕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核心任务,坚持聚财为国、育人为党;薪火相传、立德树人,明确“聚焦中国特色、引领国际前沿、贯通跨学科思维、实践新技术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向,推行“模块化课程体系”“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学习体验”三大改革主线,实施“财税通才与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立体化第二课堂,以“财税大家”精神为指引,深度实践“思政育人、环环育人”。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中不断求真创新,育人成效显著,核心成果获得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响应中央及教育部大力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工作部署,2020年10月在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主要承担新文科建设的理论与政策研究、项目管理、信息服务、师资培训等职能。《新文科建设年度发展报告》蓝皮书,目前已出版2020、2021、2022三册。
新文科建设提出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聚焦人才培养,坚持四个面向,回应新需求、促进新融合,提升时代性,加快中国化,促进国际化,积极构建世界一流、中财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为全国新文科建设提供了中财大范例。
附:案例全文
9159金沙申请大厅:一核·四翼·六维驱动培养中国特色财税精英人才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等重要论断。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紧密相连,而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财力保障。在全球财经治理变革的背景下,我国亟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专业担当、创新精神的中国特色财税精英人才。
秉承“为国而生、与国同行”的中财大精神,实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薪火相传、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怀,我校一流财税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应对全球财经治理变革的机遇与挑战,在传承中锐意创新,先后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单位、国家级一流专业。2016年以来,以“厚德铸魂、知行合一、追求卓越”为核心理念,深度实践“思政育人、环环育人”,确立“关切中国国情、具备全球视野、贯通跨学科思维、实践新技术融合”的四翼人才培养方向,构建“德-智-知-行-识-师”六维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财税精英人才多元发展路径。
一、以“四翼”推进一流财税本科精英人才培养
1.聚焦中国: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特色
坚持全专业开设中国财政史必修课,主办中国财税史师资培训,组织上百次暑假社会实践和红色“1+1”活动。创建财政基础理论基地班,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以中国财政基础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实际财政问题,利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跨学科视角理解和解决问题,为培养具有中国气派的财政学者、构建中国特色的财政理论奠定人才基础。
2.全球视野:贯通内外合作,面向全球治理
深度建立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平台。与联合国人才培训与科学研究中心、国际财税文献局、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纽约大学、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等国际研究机构和著名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暑期国际夏令营,设立国际财税协会中国分部秘书处,开设外国财政、国际税收等全英文课程,为“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培养高端财税人才。
3.协同一体:协同循环,融合一体
在师生之间、校内外部门之间、不同学科之间,全面推动深度协同育人,形成主体多元化、内外双循环的良性协同环境。依托校外导师和30多个实习实践基地,设立财税大数据实验室,学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和特等奖。
4.科技融通:贯通文理,数字赋能
建立财税业务一体化仿真实验室,涵盖财税学科中所有的核心专业课程,北京市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立项。开设“财税业务模拟”“数字税收”“机器学习在财税中的应用”等跨学科课程。构建数字化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学生数字化成长档案,当期进行线上评估,提高辅导员、教务干事、班主任和专任教师的数字化管理能力。
二、全员育人,实现“德-制-师-课-教-行”六维驱动
1.构筑“润心铸魂、求真求实、价值引领”的德育机制
传承财税大师精神,先后设立“姜维壮教授教育基金”“董庆铮教授财税教育基金”,组织师生排演大师剧《姜维壮》,设计《姜维壮》主题展览,举办纪念姜维壮教授朗诵诗会等系列活动。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出台课程思政建设支持办法。建设多门课程思政“时雨微课”和示范课程,获评全国财政学类课程思政案例一等奖和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坚持开展读书月、贤达论坛,每年近千人次参与,通过朗诵、书信交流、知识竞赛、演讲等形式,引导同学树立多读书、读好书的人生理念。举办“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阻击新冠疫情,讲述中国故事”、“疫情之下青年人成长之路的思考”等上百次讲座和交流。
2.实施“通专并举、分类卓越、多元融合”的培养模式
(1)财税学术精英培育计划。①持续性学术训练。从大一开始分阶段、分层次增加论文写作、数据分析与文献阅读、专题研究等中英文学术课程和讲座,提升专业能力的厚度与深度。②个性化学术指导。通过双向选择,本科阶段即可进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外交部、财政部等部省共建研究团队,本科生在《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在“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论文竞赛多次荣获一等奖和特等奖。
(2)财税职场精英培育计划。①邀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基层财税部门和企业的专家进课堂、进教材,引领财税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结合模式。②组建专业教师指导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首都税务案例大赛等各类专业赛事。③邀请企业高管、优秀校友,组织模拟面试大赛、成长与求职交流会等。
(3)财税国际化精英培育计划。①对标世界一流大学,每年邀请世界知名大学的学者为学生开设全英文财税课程。②组织学生到世界知名高校开展暑期夏令营研修交流。③承办国家汉办“孔子新汉学计划——青年领袖中外财税对比来华研修项目”,引入全球27所高校共同参与的“AI for local value”跨境学习项目,连续三年协办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等国际高端会议,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平台。
3.培育“薪火传承、以赛促教、多维建策”的师资队伍
通过机制化、动态化、多元化方式,培育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传承财税大师精神,先后设立“姜维壮教授教育基金”“董庆铮教授财税教育基金”,组织师生排演大师剧《姜维壮》。现有教师有国家教材委委员2名、国家万人计划2名、国务院参事1名、全国首批税务领军人才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名、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名、师德先进个人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入选北京市优秀育人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取得青教赛最好成绩(连续三届北京市一等奖),教师社会服务成果获得多项国家领导人批示与现实应用。
4.建设“自成体系、虚实融合、多阶递进”的课程体系
全面改革课程体系,打造“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互为支撑的课程群体系。鼓励开设新课,打造金课,突出中国特色财税理论和财税管理实践类课程,强化中国话语体系。在专业核心课中、专业进阶课和专业拓展课体系中,逐步开设财政学、中国税制、中国财政专题、诸子百家选讲、《资本论》选读与研究等课程,并在成长导师指导下开展实践型课程。
5.实现“自主自信、多向覆盖、辐射全国”的教材建设
将中国特色教材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自主建成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本土教材。所有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均由本院教师使用自主编制教材主讲。《中国税制》《政府预算管理》《国际税收》《税收筹划》等9本教材入选国家和教育部规划教材、精品教材。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将优秀教材二等奖、三等奖、教材建设优秀个人。《中国税制》《税法》《税收筹划》等教材累计印刷150万册,超过300所高校使用。
6.推动“数智赋能、协同共享、多链循环”的实践育人
“政府-企业-高校”深度合作,共建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建成涵盖政府财税部门、大型企业、知名事务所在内的30多个实习实践基地。每年组建学生实践团队70余支,开展老舍纪念馆等十多项志愿项目,持续实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在“逐梦百年正风华,青春永远跟党走”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中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
在支援西部、驻村扶贫、抗击疫情等国家急难险困领域都涌现出财税学子的身影,王雁翔、葛磊、王开怀、呼延烨旭等多位毕业生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吕健宁等同学在首都挑战杯红色专项中获特等奖,李晓荣等同学获评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财政17-2团支部被北京市团委评为“优秀团支部”,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建成“全国党建工作样本支部”。
满怀报国担当,活跃在国际舞台。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担当大型国际活动志愿者,多名学生赴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等实习、工作。毕业生遍布全球财税各行各业,2001级王博雅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任教,张尧入选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
撰稿、审稿:蔡佳林
审核:林光彬